【15-18世纪的物质世界】日常生活的可能与不可能
这一轮的书摘讲的是15-18世纪的物质世界,它的文本来源于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这是我第二次介绍布罗代尔的作品,如果说布罗代尔的作品对于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那我认为是他对历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5-18世纪的欧洲历史充斥着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但是布罗代尔的书几乎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推动者完全放在了一边,而充斥着他的作品的是,每个年代小麦和稻米的价格,沼泽排水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普通农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及物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情况。
对日常生活的关照是他的作品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当然,这么做也使得这本书没有贯穿的线索感,读者仿佛在不同的市场中反复横移,和各地的居民打起了交道。这些成千上万的琐碎小事,逐渐堆垒出了时代的特殊风貌。老实说,这不是一本有趣味的书,而是一本枯燥的专著,不熟悉的读者几乎毫无悬念地在一长串陌生的地名和货币单位前打转,而不明白这些反复罗列的事实后面到底有无规律。遗憾的是,作者也根本无意在第一卷里面揭示其中暗藏的规律。
在布罗代尔看来,物质生活、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是15-18世纪的社会活动中的三个层次。对于英雄的崇拜和对大事件的推崇,在物质生活的长远变迁中,仅仅只是波浪上的一朵涟漪。这一点上看,它的作品是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影响的。布罗代尔对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框架,即深层的结构、中层的局势和表层的事件,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作为基础结构,将物价变化与市场流动作为关键局势,而将人们津津乐道的革命、战争、瘟疫作为表层的事件。
有感于此,这一个系列的书摘,我会做一次不同的尝试。我希望用自己的体例和想法来重新组织文本叙述,用一百种不同的商品来展示这几个世纪的一百个侧面;从任何角度上,我都不意图进行所谓见微知著的解读,我只是企图借助书中丰沛的史料来从客观层面上进行描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们将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看到主食类的小麦、杂粮、面包、稻米、玉米、土豆;副食类的肉类、盐、奶制品、蛋类、海鲜、胡椒、糖;饮料类的水、葡萄酒、啤酒、苹果酒、烧酒、茶、咖啡;当然还有烟草和巧克力这种不易分类的食物,以及那个时代的餐具和餐桌礼仪。我们还会涉及居住相关的砖石建筑、夯土建筑、木建筑、城市建筑、乡村建筑、家具、地板、墙壁、门窗、壁炉、炉灶;服装相关的时装和织布。
支撑着衣食住行的背后是被人类所驾驭和利用的能源,在此我们希望提及 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木柴和煤。然而是利用这些能源所打造的基本材料,即铁、铜和金银。随着能源和金属投入生产生活,一系列新的发明涌现,包括火药、火炮、火枪、纸张、活字印刷、远洋航行。
随着新物质的产出,单一地区逐渐不能应该对所有的经济需求,运输和流动变成了我们讨论的又一主体。我们将对陆路运输、内河航运、远洋航运拭目以待。而货物的交易将把货币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将探讨日本、土耳其、印度、中国的基础货币、而后是欧洲的贵金属货币和记账货币,直至最后的纸币与信贷工具。到这里我们距离上一层的市场经济已经极为接近,而最后促成这一刻的是城市的诞生。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西方城市与伊斯兰城市的不同文明,西方城市的现代性和自由行,然后我们将周游世界,用那不勒斯、圣彼得堡、北京和伦敦结束我们对这个时代的了解。
总而言之,我把这一系列的书摘分割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称之为衣食住行,包括大约40篇左右的摘抄;第二部分称之为能源与发明,总数在20篇左右;而最后一部分是“贸易与城市”,大概也是20篇上下。
我从今年十一月初到来年的两月份,将会迎来我最近若干年来最漫长的一个gap期,大概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对我来说实在弥足珍贵。在匹兹堡的一年半,我经历了漫长的快节奏的生活,长期和短期目标一个接一个,完成亦是不易,就不能奢谈思考和阅读的时间了。在将要结束的时候,也甚是怀念难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经年忙碌,到头来却如一场春秋大梦一般空空如也。我想桑梓难离,故土难去;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尚在,此番远游实在是愧疚良多。
风关上了卧室的门
拉杆箱缓缓滚出了公寓
代码一行一行的删去
门口的中餐厅逐渐陌生
踱步退回了飞机
父母还在向我远远挥手
家里每日饭菜飘香
他们催我关上电视
家庭和事业,亲情与理想,奋斗与愧疚;这些东西足够让我好好静下来一段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前途。我已经如同一个不知停歇的战车一样横行霸道了许多年了,我很野蛮地从一个普通班级里面混混日子吃吃老本的学生,变成了所谓令人艳羡的年薪百万的硅谷码农,这些变化是那么的突然和猛烈,以至于难以设想。
而下一步呢。你该做什么,你又能做什么,你的经历和能力、你的阅读和体验、你的阅历和处事,又最终如何结合成一个整体,又如何能为这个社会和时代发光发亮?时不我待,我害怕精神与身体上的老去,我害怕有一天精力不济,我害怕十年之后变成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庸碌无为;就像我害怕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别离故土,离开亲朋,最后却不过是在另一个地方讨生活混日子。
我的人生抛开了一条设计好的上海小市民的安安稳稳的人生道路,去追逐那些五彩缤纷的生活和永不停歇的挑战;我像一个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一样,在一个没有任何人脉的市场上毫无自尊地寻找机会;这一切背后到底为了什么。我没有任何关于终极问题的答案,我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时间去摸索与尝试,只要无愧于时光、无愧于自己、也就无愧于那些充斥着的矛盾。